贵州大数据反腐风暴折射产业困境:从“风口”到“痛点”

贵阳大数据科创城
贵阳大数据科创城

【鹿光网】近年来,贵州以大数据产业为抓手,力图摆脱经济落后局面,贵阳和贵安新区一度成为全国瞩目的“数据之都”。然而,2025年贵州大数据领域掀起的反腐风暴,揭开了这一“明星产业”背后的深层问题。从连续四任贵阳市长、贵安新区多位高官,到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首两任局长,乃至国企高管接连落马,这场风暴不仅暴露了权力与资本交织的腐败网络,更让贵州大数据产业的成效与前景蒙上阴影。

反腐风暴直击“大数据乱象”

贵州大数据领域的反腐力度令人震愕。贵阳市副市长刘岚、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景亚萍、贵州算力科技公司总经理杨云勇等人接连被查,与此前落马的贵阳市原市长马宁宇等人形成了一张复杂的“腐败网”。马宁宇作为“75后”清华博士,曾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市长,其仕途与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崛起紧密相连。然而,他与景亚萍等人在大数据局的交集,以及贵安新区多位高官的落马,显示出这一领域的权力集中与资源密集为腐败提供了温床。

反腐专题片披露的细节令人触目惊心。例如,贵阳市原秘书长安九熊为讨好时任省长孙志刚的妻子,不惜精心安排接待,借大数据博览会谋求上层认可。而孙志刚本人因受贿8.13亿元被判死缓,其家人成为“收款员”的丑闻进一步暴露了贵州官场的乱象。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,十年间却深陷“有楼无人”的烂尾困境,土地违法征用、项目审核不严等问题频发,凸显了“领导经济”主导下的低效与腐败。

大数据产业:从“风口”到“痛点”

贵州自2014年启动大数据战略以来,投入巨资打造“中国数谷”,吸引了苹果iCloud等项目落户,数字经济一度成为贵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2016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,2017年成立全国首个正厅级大数据局,贵州似乎抓住了产业转型的“风口”。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、省长孙志刚等人将大数据视为贵州弯道超车的“法宝”,得到中央高层的肯定。然而,十年过去,贵州大数据产业虽有规模,却鲜有标志性科技成果,未能如深圳、杭州般孵化出全国影响力的企业或产品。

究其原因,贵州经济基础薄弱,缺乏管理人才与产业经验,政策与资本的集中涌入反而催生了腐败。观察人士指出,大数据产业的资源密集性为一些干部提供了“攀附上层”的机会,形成特殊利益团体。而贵安新区“有楼无产”的现象,更反映出“长官经济”主导下的规划失误与资源浪费。学者唐任伍直言,贵州大数据仅停留在“新质生产力要素”阶段,未能转化为实质经济成果,这或许是今年3月中央高层考察贵州时未再调研大数据产业的原因。

反思与展望:反腐能否带来新生?

贵州大数据反腐风暴既是肃清官场乱象的必要之举,也为产业重塑提供了契机。中央反腐“一查一个准”,显示了对腐败零容的态度,但如何从制度上堵塞漏洞、优化营商环境,仍是贵州面临的挑战。贵安新区的烂尾现象提醒地方政府,经济发展不能仅靠“领导意志”,而需尊重市场规律,培育真正的创新土壤。

同时,大数据产业的未来需要重新定位。贵州应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,聚焦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,避免资源浪费与低效重复建设。有学者认为,中央高层对贵州大数据产业的“降温”,或许是警醒信号,促使地方反思过往的盲目扩张。